孩子的态度

· 每週一紋

5强强是幼稚园大班的一名学生,从2岁半开始上幼稚园到现在,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一直不高。他常常说自己不喜欢老师,而老师也时常向家长反映,强强在课堂上不够专心、不认真,这让家长心里既焦虑又无奈。

在家里,妈妈是一个认真而严格的教育者,对强强的学习非常上心。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,妈妈总是悉心指导,强强也基本上会配合完成作业。但相比之下,他对爸爸的指令或建议似乎毫不在意,不仅态度冷淡,有时甚至直接无视。

随着强强即将进入小学,妈妈的担心越来越多。她害怕强强的不专心会影响他在小学的适应和学习效果,更担心他与老师的关系可能会阻碍他在新环境中的融入。此外,强强对爸爸的态度也让妈妈深感困惑,她开始反思家庭教育的方式,担心这是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有关。

有一次,妈妈试着放下对强强学业的紧盯,尝试通过游戏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。强强在游戏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力和创造力,这让妈妈不禁怀疑,是否应该调整对他的期望和教育方式?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
强强的先天特质属性是模仿型,其定义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,善于观察他人行为、表现或思维模式,并透过模仿来内化知识、技能或态度的一种学习特性。

强强的先天敏感度的数值偏向中高敏感度,其定义是对环境、情感和刺激的感知比一般人敏锐,但不至于达到极高敏感质的程度。这类特质具备一定的细腻度和感受力,能对外界的变化产生较快的反应,同时也能在情绪和压力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。

●案例中提及强强对爸爸的态度,此与先天特质无直接关联,但后天环境却具有显著影响。例如,爸爸与妈妈的相处方式、妈妈对爸爸的态度,以及爸爸在家庭中与孩子的角色互动和表现,均可能成为塑造强强态度的关键因素。

强强的先天学习特质显示,他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,且不应自然地排斥学校教育及与老师的互动。然而,目前孩子对学校教学方式的不喜爱,可能更多来自于妈妈的教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。例如,若妈妈对学校教育方式抱有批评态度,或在家中过度强调与学校不同的学习模式,可能无意中让孩子产生对学校的抗拒心理。


Section image

老师,我该怎么引导我家强强呢?是不是降低期待值就好了?

Section image

强强妈妈,你好,根据强强的《多元智慧优势测评》报告来看,建议如下:

1. 父母应在行为上做好示范,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模仿物件。

2. 让孩子接触多元文化、技能和情境,拓展他的模仿范围与学习深度。

3. 帮助孩子判断哪些行为值得模仿,哪些应避免,培养他的分辨能力。

4. 给予他模仿和展示的空间,例如表演、竞赛或团体活动,让他在实践中提升自信。

5. 替他选择高品质的书籍、影片,帮助建立正向价值观。

6. 提供安全且鼓励的学习氛围,避免过多的批评或压力。

7. 尽量避免过于刺激或混乱的环境,如吵杂的空间或过于繁忙的日程。

8. 教导孩子简单的压力管理技巧,如深呼吸或正向思考,帮助他们应对困难情境。

9. 设定适度的挑战,既能激发潜力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过度压力。

10. 鼓励尝试新事物,例如参加社团活动或小组学习,帮助他们在不同情境中逐步适应。

Section image

11. 爸爸需要安排与强强一起进行有趣的活动,例如运动、阅读或手工,让父子之间的互动更加亲密。

12. 爸爸要带强强尝试新的体验,例如旅行、参加兴趣班,借此建立新的、正面的回忆;要主动关心强强的学习、兴趣和朋友,让他感受到爸爸的重视;爸爸要多倾听强强的心声,让他有机会表达对爸爸的感受,并在沟通中避免过多指责或评论。

13. 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展现互相尊重与支持的态度,避免公开的争执或负面评价。

14. 如果过往父子之间有误会或冲突,爸爸可以主动示弱,对过去的行为道歉,并表明改善关系的诚意。

15. 妈妈要在父子之间充当情感桥梁,帮助爸爸更了解强强的需求,并引导强强理解爸爸的付出。

16. 在孩子面前,应减少对学校教学方式的负面评论,避免让孩子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;强调学校的优点,多与孩子讨论学校有趣的课程或活动,帮助他重新建立对学校的兴趣与认同感。

17. 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,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合作关系,在家中提到老师时,传递正向评价,让孩子对老师建立信任感。

18. 多询问孩子对学校和学习的感受,帮助他表达内心的想法,而非单方面强调自己的观点。

19. 结合学校教学模式,在家庭教育中参考学校的教学方式,形成一致性,减少孩子的适应压力。

20. 在孩子面对学校问题时,应更多地表现为支持者,而非批评者,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Section image


结语
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常常会遇到与强强类似的挑战:孩子对学校生活兴趣不高、不专注于学习、与老师或家人沟通不畅等问题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困难,背后往往折射出家庭教育方式、亲子互动模式以及孩子个性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。

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学习方式。有些孩子喜欢规律和结构化的学习环境,而另一些孩子则更倾向于在游戏和创意中寻找乐趣。当孩子表现出对学校或学习的抗拒时,家长与老师的第一步应该是试图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,而不是单纯将问题归结为「不专心」或「不听话」。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和耐心的沟通,才能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。
其次,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,而非单方面的控制或压力。案例中的妈妈,她对孩子的学业非常用心,但过于严格的方式可能忽略了孩子对自由和探索的需求。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在于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,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,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。过度的压力往往适得其反,让孩子失去探索的热情,甚至影响亲子关系。

Section image

最后,与学校的合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。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孩子的行为,并为家长提供客观的建议。家校合力,不仅能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,也能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动力的提升。

每个教育挑战的背后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。当家长和老师能以耐心和同理心对待孩子,并尝试调整教育方式时,孩子的潜力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,也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