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上面有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哥哥。然而,这两个哥哥并没有因为小恬是家中的么妹而对她格外照顾,反而经常逗她,甚至有时候还会动手。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,小恬的「必杀技」就是「一哭、二闹」,不管场面多么混乱,她总能用这两招吸引妈妈的注意,但并没有得到化解有时害更是在哭闹中增添危机。
小恬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,白天在学校必须面对吵吵闹闹的环境,回到家,家里的争斗和喧哗没有让她得到期望的片刻安宁。反而是面对三个孩子的争吵,她不得不拿起「家法」,有时用喝斥制止,有时用小棍处理。
每一次冲突过后,妈妈总会坐在书桌前,看着眼前的儿童心理学书籍,想着参加学校的线上课程,她常常想,作为一名小学老师,自己在教育学生时运用的是科学方法,但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,却只能依靠「喝斥」和「惩罚」来解决问题。这种落差让她深感挫败,想着想着胃都痛。


●妈妈的先天敏锐度是属性高敏感质,女儿小恬虽然不是高敏感质但也是属性中高敏感质,两人的敏感特质表现为对外界刺激(如声音、光线、气氛等)和内心情感具有高度感受性;能更深刻地体验情绪,并且更容易感到压力或疲惫。 。●妈妈的体觉辨识数据是补,女儿的体觉辨识资料识佳,体觉辨识的定义指的是一个人透过身体感官(如触觉、动觉等)感知环境和操作事物的能力,与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力密切相关。
●女儿的视觉辨识资料是开放型、妈妈的视觉辨识资料是补,视觉辨识指的是通过眼睛观察和分析来理解资讯的能力,包括对图像、文字、颜色、形状及细节的敏锐度和感知力。这项能力影响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够快速捕捉关键细节,并进一步运用到问题解决和创造中。
●女儿的视觉辨识属于开放型,说明她在后天环境中必须有人引导及给予阅读的引导。

: 老师,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?到底该怎么处理孩子间的关系呢?

小恬妈妈,你好,根据你和小恬的《多元智慧优势测评》报告来看,建议如下:
1、妈妈可以与孩子共同建立一个「情绪缓冲区」,例如在家中设定一个安静的角落,放置柔软的抱枕或一本喜欢的书,当兄妹争斗激烈时,让她们知道可以短暂离开现场,给自己几分钟放松,避免情绪过度堆积。
妈妈和孩子可以共同练习在冲突中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,例如:
․ 「你俩的争吵声让我感到烦躁和不安。」
․ 「哥哥打我让我觉得很痛,让我感到委屈和难过。」
․ 「妹妹乱动我的东西我觉得他很不礼貌,让我感到生气和不被尊重。」
这不仅有助于妈妈理解孩子们的内心感受,也让孩子学会分辨和管理自己的情绪,减少焦虑的蔓延。
每晚妈妈和孩子可以一起写简单的情绪日记,记录当天的感受。例如,女儿可以写:「今天哥哥吵架时,我很生气,但妈妈抱住我时,我觉得好多了。」这种互动有助于双方理解彼此的情绪状态,并从争斗中找到解决方案。

2、妈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疲劳与感受,让孩子理解妈妈的状态,学会换位元思考,减少不必要的争吵。
平日请孩子帮忙完成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,例如摆放碗筷、收拾玩具等。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责任,他们能体会到妈妈的辛苦,并感受到被赋予责任的价值。
在家庭中规划一段「安静时光」,比如晚餐后15分钟一起坐下来聊天、听轻音乐或讲故事,让妈妈可以放松,同时孩子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。
给女儿规划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,例如下课后跳绳、做简单的体操,或是鼓励她参与户外运动。这样既能消耗她的精力,又有助于她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。
安排有挑战的手工或创意活动,例如拼大块拼图、搭积木、手工DIY等,让女儿专注于动手操作和创意发挥,不仅能分散精力,还能激发她的创造力。
3、设立全家阅读时间, 每天固定一段时间(如晚饭后或睡前),全家人一起进行阅读活动。每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,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一种有趣且重要的家庭习惯。
选择一些包含手足冲突或解决问题情节的书籍,妈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,透过引导,让孩子能学习从书中角色的行为反思自己,并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与兄妹互动。
父母可以设定简单的奖励机制,例如「本周每人分享3个阅读亮点,我们周末可以一起选一个特别活动」。孩子们会因此感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,同时激发他们共同努力的动力。

结语
结语
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,父母常面临两个角色的拉扯:专业知识的掌握者与家庭关系的经营者。特别是当家中有多个孩子时,如何在照顾孩子个别需求的同时,促进兄弟姐妹间的良好互动,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挑战。
这个案例中,一位妈妈身为小学老师,面对学生时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,却在家中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显得力不从心。她的矛盾源于角色期待与现实情境的冲突:作为老师,她拥有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,但作为母亲,她的情感负荷和生活压力让她常常依赖「直觉式」的处理方式,例如喝斥与惩罚。这种内外落差,不仅影响了她对自己的评价,也加剧了家庭中的紧张关系。
家庭中的手足冲突并非罕见,实际上,这些争执可以成为孩子学习沟通、妥协和共情的契机。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方式。若父母一味扮演裁判的角色,可能会强化孩子间的竞争意识,导致关系更加疏离;反之,若父母能运用合适的策略,例如透过家庭会议或游戏,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求并解决问题,则能逐步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父母的自我调适也不容忽视。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父母,往往忽略了自身情绪的管理,导致家庭中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。案例中的妈妈不仅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,还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对「好母亲」的期待。事实上,「好母亲」不一定要是全知全能的角色,而是愿意学习并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陪伴者。

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父母是否拥有完美的方法,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用心建立一个尊重与支援的环境。每一场冲突都是学习的机会,每一次妥协都蕴藏著成长的可能。当父母愿意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需求,并且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式,家庭的连结就能更加紧密,并为孩子的未来铺设健康的人际基石。